您的位置: 衡水市中医医院>>医院概况 >> 新闻动态 >> 医院新闻

关于柳州市中医院消化科学科建设的观察和思考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9日本文出处:本站原创
 
关于柳州市中医院消化科学科建设的观察和思考

副院长  倪啸尘

          按:2011年8月,受医院委派,到广西柳州市中医院就专科建设工作调查学习。期间,对该院消化科的成长和运行模式进行了深入了解,对专科建设工作有了新的认识、观念和思路。

    一、背景资料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4万,流动人口59万,市区人口102万。市区内共有人民医院、工人医院、柳铁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等九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医疗市场特点:社会经济环境优越,百姓保健就医意识较强,中医氛围浓厚,医疗资源竞争激烈。
    柳州市中医院创建于1956年,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骨伤科、脾胃病科是国家级重点专科。医院开设床位1000张,病床使用率120%左右,年出院病人2.8万人次,年门诊量近80万人次,2010年实现业务收入3.8亿元。现有员工1300人,其中高级医疗技术人员95人,中级280人,博士12人,硕士76人,广西名老中医4人,广西名中医7人。
    二、柳州市中医院消化科学科建设情况
    柳州市中医院消化科目前开放门诊四间,年门诊量10万余人次。开设肝胆、胃肠两个病区和外治、内镜诊疗两个中心。病区编制床位80张,2011年1—8月份床位使用率150%,2010年出院病人4000余人次,业务收入4600万,其中外治收入1000万。科室职工80人,医生44人,护士33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1人,医学博士6人,医学硕士20余人。现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市局级科技立项14项,已获省级科技成果奖1项,市级科技成果奖3项。
    外治中心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治疗床位100张,下设健康档案管理中心、治未病外治室、小针刀治疗室、周易象数治疗室。开展国内独树一帜“十大类”、四十三项中医外治疗法,年收治病人10万人次。
内镜诊疗中心设4个检查室,电子内镜主机4台,各种电子内镜30个,可同时进行电子放大胃镜和结肠镜、双气囊电子小肠镜、超声内镜等检查与治疗。
    三、对柳州市中医院消化科的观察与认识
    1.人才众多,人心思齐
    经过十年的磨砺提升和人才引进,形成了以广西名中医、学科带头人谢胜(现副院长)为龙头,税典奎、周晓玲等管理型专家挑梁,张云波、张志杰、赵正孝等青年专家担纲,马高峰、肖文胜、张越、徐信山等高学资新锐成网,知识结构合理、凝聚力、创新力与学习力俱强的专科团队。
    2.经营管理意识超前
    学科带头人能够适应和把握当前医疗市场的变化,能够预测和把握未来较长时间医疗市场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团队有明确的规划目标:新项目开展、新技术引进、自我调整和改进措施、经营收入目标等等;有清晰的分工:学科带头人抓决策、抓方向、抓创新,副主任抓行政管理、抓医疗质量、抓分配奖惩,护士长抓护理质量、抓服务、抓消耗控制;有合理的分配制度:医院和科室薪金分配奉行按劳分配、按贡献分配原则,成熟统一、步子稳、力度大,充分引导和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
    3.中医文化氛围浓厚
    柳州市、中医院以及消化科处处洋溢着浓厚的中医文化气息。每名成员都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治疗原则、沟通交流、宣传标识等满布中医符号,患者进入后,自然而然地被强烈的中医“气场”感染和征服。
    4.沟通交流能力超强
    消化科团队善于在观察病人形象气质后,因人而异地确定沟通方式,取得良好沟通效果。以副主任周晓玲查房时的沟通为例:表情坦然自信,语速不疾不徐,声音不大但清晰入耳;肢体语言多,对病人用拍肩、拍腹、拍手的小幅度动作接触;对年长病人用阿姨、老人家、老爷子等称谓,自然亲切,拉近距离,增加信任。为提高团队整体沟通能力,安排新进职工跟随资深医生学习领悟沟通技巧,短则三个月,长则半年,合格为止。
    5.效率惊人
    因为病人多,工作量大,消化科团队形成“中医思维,西医作风”风格,完全颠覆中医的“慢郎中”形象。应诊速度奇快。以学科带头人谢胜为例:8月17日,共接诊140多个门诊病人。他个人的单天诊疗最高纪录是181个病人。而隔壁的周晓玲副主任仅当天上午就诊治了近百名患者。这个速度,这种工作量,之前闻所未闻。
    6.疗效确切,患者认可
    消化科团队对中医、西医在临床中的作用和结合有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主张“让中医文化拥抱现代医学技术,建立在中医辨证思维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形成品牌特色。”。诊疗手段科学、严谨、成熟、有效。本地患者趋之若鹜,江浙川陕慕名而来,门诊住院人满为患。
    四、分析与思考
    1.外因作用
    柳州市优越的经济环境、浓厚的中医氛围、百姓积极的医疗保健意识;新农合门诊报销政策;医保、新农合中医治疗手段倾斜政策。
    2.学科带头人在团队中的关键作用
    (1)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十年前,从事一般内科工作的谢胜觉着发展受限,便向院长请缨筹建脾胃病科,申请30张床位,承诺三个月收满病人。他做到了。科室筹建时团队尚未形成,其他成员发挥作用有限。谢胜当年创业的艰难可见一斑。
    (2)团队成员出色的执行力源于学科带头人出色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而感召力和凝聚力,又源于学科带头人襟怀坦荡、目光高远的个人魅力。比如因才任用,权力下放,努力让团队骨干体现个人存在价值。
    (3)实践和进取精神。谢胜善观察,肯思考,勇于实践。他会对中医某流派诊疗手法倾注时间精力进行实践,观其疗效,知其长短,而后定扬弃。跟随他出门诊期间,发现他给病人开方后,往往辅以牛肉、葱白、生姜、猪腰、醋等,开始有些不以为然,后来知道,他是循南梁名医陶弘景之道,并进行了长期比较体验;他给病人开中药,会根据病人体质辨证情况拟定服药时间,经过对比观察,效果明显。这是据《伤寒论》“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之论。看似任意,实甚严谨。消化科在广西率先开展的干细胞移植技手术,亦是是团队实践和进取精神的体现,不再赘述。可以用十六个字总结谢胜行医特点:经典为基,辨践为本,不拘学派,不畏权威。
    3.中医文化是中医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中医文化的核心是养生文化,是治未病。以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学科发展,以重视经典理论为基础,全体员工学习、应用与传播中医文化,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按照待办事物四象限划分法,属于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是真正的要事。这个问题一旦解决,中医医院发展和专科建设的各种困难会迎刃而解。我们谈中医文化建设,就必须要懂得,真正的医院中医文化,不是体现墙壁上、牌匾上、屏幕上、报纸上,而是体现在员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上。
    4.沟通交流能力非常重要
    高度重视医患沟通,高度重视患者对治疗方案的理解和接受,换来的是患者的高度信任。俗语讲,信则有,不信则无,我们要认识到,沟通交流不单是一个改善医患关系的手段,它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临床治疗效果。另外,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还能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5.科学安排、良好沟通和出众业务能力保障惊人效率
    消化科团队如此快的诊疗速度,如何保证诊疗效果?这是许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
    (1)专家门诊由主诊医生、一名护士和两位辅诊医生组成。护士在诊室门口一侧,主要负责就诊排序、划分复诊、初诊患者和一般服务工作;主诊医生接诊复诊患者和经过初步处理的初诊患者,作出诊断,确定治疗方案;一名辅诊医生坐在主诊医生一侧,负责登记、叮嘱患者饮食和其他注意事项、解答患者咨询;另一名辅诊医生坐在主诊医生身后诊桌,负责初诊患者接诊、初步处理和其他事务性工作。通过合理分工,将主诊医师最大限度从应诊次要事务中解放出来。
    (2)消化科团队具有极其出色的沟通能力,根据不同病人,采用不同交流语言和方式,话不多但点中病人心理,病人对他们极度信任,言听计从,无形中缩短接诊时间。
    (3)他们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诊断完毕给病人开方时往往以传统经方验方和自己的一些验方为蓝本,在此基础上,根据对患者个体体征辩证的情况,调整药剂和药量。减少工作量,诊疗速度自然加快。
    6.疗效是第一追求,是提高病人满意度的根本所在
    所谓的国家或省级重点专科,指的是医疗技术能吸引相应区域的就诊病人。没有治疗效果、没有病人的重点专科,毫无意义。谁的治疗效果好,患者就会对谁买账,就会“用脚投票,走到你的医院里来,走到你的科室里来”。我们需要学者、需要专家,但是,我们更需要能够学以致用、研以致用,并具有出色经营管理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因为后者更能创造社会价值。
    7.如何建设我们的脾胃病专科
    (1)团队组建。学科带头人必须培育和拥有创业激情、积极心态,坚决消灭“无欲貌”。在团队成员选择方面,医院给予学科带头人绝对权力,优中选精,宁缺毋滥。
    (2)医院在硬件、软件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战略优先。
    (3)脾胃病科要真正解放思想,在人事分配奖惩方面出台革命性措施,以体现劳动价值为原则,摸索制定客观具体的执行标准,以经济收入为杠杆,撬动科室发展。
    (4)脾胃病科应从门诊入手,辅以学校、社区宣传活动补充,针对脾胃学科特点,坚定“治未病”的诊疗思路,努力扩大门诊量和社会影响度,步步为营,逐步吸引住院病源。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