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4个错误不要犯!
遇到孩子发烧,不少父母都会焦急万分,不知道如何护理,有时还会采用一些不当方法,影响治疗,甚至导致生命危险。
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因其他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间稍有差异,并受昼夜、年龄、性别、活动度、药物、情绪、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略有波动。如果感觉孩子发烧了,一定要先给孩子量下体温再进行护理。发热一般分为4个等级:低热37.5℃~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41℃以上。
测量体温有以下几种方式:腋温、口温、耳温、肛温。其中肛温最准确,但因为宝宝不配合,多数家长不喜欢采取这种方式,而最常用的测量位置是腋下。测量体温时要注意:不要在孩子刚擦浴或洗澡后马上测;若宝宝腋下有汗,一定要擦干后稍等片刻再测;不要在孩子刚喝完热水或奶后立即测量;孩子哭闹或剧烈活动后,要稍作休息再测体温。
在很多情况下,孩子一旦发烧,家长会采取一些不科学的处理方法,导致不良后果。
错误做法1:
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殊不知,这样做不仅影响孩子散热、降温,还会诱发小儿高热惊厥。正确做法是: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解开衣服,有利于散热。
错误做法2:
选用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退热。人们通常认为,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孩子迅速退热,实际上却事与愿违。因为当孩子发热时,皮肤血管扩张,体温与冷水的温差较大,用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会引起小儿血管强烈收缩,导致畏寒、浑身发抖等不适症状,甚至会加重小儿缺氧,出现低氧血症。正确做法是:用温水给孩子洗澡,水温调节在27℃~37℃之间,不宜过高。或者用热水给孩子泡脚,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不适,有助降温。如果孩子发热时四肢冰凉,可在脚下放置热水袋。
错误做法3:
马上服用退烧药。许多家长一看小孩发热,恨不得用退烧药马上给孩子降温。殊不知,降温过快并不表示病情有所好转,一旦用药不当,可能引起小儿大汗淋漓,出现虚脱等不良反应。正确做法是:当孩子体温低于38.5℃时,可以不用退烧药,最好是多喝白开水,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或采用物理降温方法;若体温超过38.5℃,则可给孩子服用退烧药,用药前,家长最好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错误做法4:
家长自行开“处方”。临床发现,部分家长常自行在药店给孩子买药吃。但由于小儿的病情变化快,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加上小儿的肝脏解毒功能不足,肾脏发育不完善,所以容易受药物影响,造成脏器功能损害。有的家长感冒了,为防止孩子感染,就把自己的感冒药给孩子吃,但孩子服药后可能会出现血尿及药物性损害。所以,建议家长不要随便给孩子使用成人药物,自购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