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面对面丨曹清慧讲解抗击糖尿病的那些事
11月14日是第12个“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为“家庭与糖尿病”。为帮助广大糖尿病患者正确认识和有效控制糖尿病,呼吁家庭给与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记者专门采访了市中医院糖尿病科曹清慧主任、主任医师,她说,糖尿病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11.6%,且呈现扩大化和年轻化趋势。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控制良好的情绪是预防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家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离不开家属的关怀和帮助
曹清慧说,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高脂高糖饮食、久坐不动、负性情绪、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仅靠医护人员在医院的短期护理并不能实现血糖长期达标,绝大多数时间还是需要患者和家属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她认为,糖尿病患者的家属可以从饮食、运动、心理等多方面给予配合。
理解和关心患者。家属的关心和理解能给糖尿病患者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曹清慧说,在接诊过程中,她经常发现一些患者情绪非常低落,有的觉得自己看病花钱拖累了家庭,有的害怕各种并发症,对疾病恐慌、不知所措,还有的因为自此不能再随心所欲地享受口福而郁闷,这些患者治疗时多少带着抵触情绪,疗效不是很好。这时家属若是能理解他们,照顾好其饮食起居,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支持,让糖友放下思想包袱,治疗效果就会大幅提高。
科学调理饮食。家属只有保障糖尿病人定时定量、均衡饮食,才能让其血糖得到平稳控制。现实中,一些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饮食非常抵触,对医生的嘱咐充耳不闻;还有些家属看着糖友们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心疼患者,错误地诱导其“吃点吧,吃点没事儿。”结果毁掉了糖友的健康。所以给糖尿病患者讲饮食时,曹清慧会让家属一块儿听,告诉他们:“糖尿病饮食不是病号饭,咱们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吃……”让糖尿病人和家人一起学习并掌握饮食原则,合理分配一日三餐,科学烹饪,平衡膳食、戒烟限酒。
陪同患者一起运动。规律运动可以帮助病友改善血糖控制,促进脂肪消耗,改善心肺功能,增进心理健康。但很多病友不能长期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不适当的运动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加重糖代谢紊乱。因此,亲属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陪同患者一起运动,使其养成习惯。这样,运动才能持之以恒,并避免运动的不良影响。
关注用药,协助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和定期监测血糖,这些都离不开家属的照顾。有的糖尿病患者有时会忘记服药,这时家属应了解他应用的药物种类及服用方法,督促其按时、按量服药。同时,还要关注患者用药后的表现,发现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联系。此外,家人还应当了解血糖监测相关知识,督促并帮助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定期带他们到医院复诊,预防和及时发现并发症。
协助低血糖救治。糖尿病人由于饮食不当、运动量增加、用药不合适及胰岛素注射不当时,很容易发生低血糖。低血糖时患者会心慌、手抖、头晕头疼、出汗多、脸色苍白、浑身无力等症状,这时,家属要尽快救治。轻者可立即补充饼干、糖块或含糖饮料。如果出现意识障碍或病情已严重到无法吃点心、喝饮料,或经过处理血糖仍低,家人应立即拨打120或送到就近医院救治。
这些血糖监测误区要避免
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要经常监测血糖,但是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常常存在一些误区,让血糖测量结果不准确,从而影响治疗。根据经验,曹清慧给大家简单总结了一下。
误区一:化验血糖时间不正确
在门诊,经常会有这样一些糖尿病患者,接近中午了才来,一来就说:“大夫,快给我查个空腹血糖吧,我没吃饭也没喝水。”殊不知,这时大夫是不会给他查这个空腹血糖的,因为即便查了也不能算是真正的空腹血糖。医学检验要求的空腹最好是空腹12-14小时,如果空腹时间超过14小时,往往会因过度饥饿,致使身体的生理和代谢活动发生改变,使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升高,所以这时的血糖水平不是真正的空腹血糖。而化验餐后血糖则是在餐后2小时,这个2小时是以吃第一口饭开始计表。若是吃完饭以后开始计表,也不会获得真正的餐后血糖结果。
误区二:化验血糖不全面
每个人一天中的血糖水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在空腹、饭前、睡前时的血糖水平比较低,而三餐后的血糖水平比较高。所以了解血糖的情况,应该了解“全天候”的血糖,监测不同时间的血糖。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该监测一个“平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它能告诉你近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
误区三:化验血糖前作弊
很多患者常这样做,如果第二天要查血糖了,特别希望这次化验结果正常,所以吃饭非常注意,严格控制,尽量少吃甚至不吃;或者是知道运动能降血糖,平时不锻炼,快要测血糖了,就好好锻炼一把。还有患者就大吃特吃,想看看自己的血糖最高能有多高。如果这样做了,你拿到的这个化验结果就是“假的”,因为它不能反映出日常的血糖控制情况。所以糖尿病患者平时怎么吃、怎么动,抽血检查前就按常规去做,不要“作弊”,这样才能反映出真实的血糖结果。
误区四:测血糖前停药
有些糖尿病患者来查血糖,特别是餐后血糖时,会刻意停用平时使用的口服药或胰岛素,这样做也不对。因为当被诊断为糖尿病以后,使用口服药或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这时再进行血糖检测的目的是看看目前选择的治疗方法行不行,用的药对不对、够不够。所以查血糖时,就要按照平时用药的方法继续用药,这样医生才能根据血糖看是否需要对现在的降糖药或胰岛素进行调整。
这样做可以让胰岛素注射不再疼痛
生活中,很多糖友会抱怨:“注射胰岛素疼,不想打。”曹清慧说,其实只要注意以下几点,皮下注射胰岛素几乎是无痛的。
温度不要太低
有的糖友把胰岛素笔放在冰箱里,用时拿出来就打,温度较低的胰岛素注射时会导致疼痛感。曹清慧说,其实只有备用的胰岛素笔芯才需放冰箱冷藏保存,已经装到胰岛素笔里的胰岛素常温保存即可,而从冰箱冷藏的胰岛素使其温度恢复常温后再注射,就可以避免疼痛。
待酒精挥发后再注射
有的糖友用酒精对注射部位消毒后,未待其挥发干就开始皮下注射,此时酒精随着针孔进入皮下,进而产生疼痛感。所以,最好待酒精挥发后皮肤干燥了再进行注射,这样也可以避免疼痛。
进出针方法要正确
一些刚使用胰岛素的糖友,因为不熟悉,所以小心翼翼,进、出针慢,甚至有时出针方向与进针不一致,这无疑也会产生疼痛。正确的方法是,进、出针迅速,慢推药,进针与出针方向保持一致,这样也会大大减少疼痛感。
定期更换针头
有些糖友一个针头能用十多次甚至更久,多次使用的针头表面的润滑层会脱落,而且针头会迟钝弯曲,增加疼痛感,所以曹清慧建议糖友平时经常更换针头。
最后,曹清慧还提醒,糖尿病患者的家属们往往也会合并一些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因此在参与糖尿病患者病情管理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降低自身的糖尿病发病风险。糖尿病家庭,全家携手,共同抗击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