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面对面丨曹清慧:要想不生病,先要不生气
有位老师说:不生气就不生病。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见过了太多太多因为生气尔后生病的,心病不除,身病难愈,所以,帮助患者学会重新找回生命中本有的快乐,成了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
曾有一位非常非常美丽的女士来找我看内分泌失调,之所以说她“非常非常美丽”,是因为在我们这样的城市,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美丽的本土女子。我轻声地跟她说:“以后别再生气了,再生气您就不美了”,患者会心地一笑。我接着说:“您已经把脸色气得面色萎黄、暗哑无光了,再下去会长黄褐斑,会月经不调,会导致更年期提前,进而会长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瘤、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甚至癌变……”,患者又吃惊又恐怖地瞪大了眼睛。
我还跟她说:“您总是生气发脾气,就不可爱了,老公哪里还会一味宠着您、让着您啊?那样的话您能不失落吗?”患者深深地点点头。我接着说:“女人毕竟是弱势群体,女子就要有女子的忍让与婉约,女人不要太刚强,这样才能使家人对自己的疼爱不会随着韶华一起褪去……”。看着一位位白领精英从刚来时对老公的“颐指气使”变成后来的“温柔和顺”,看到患者越来越快乐的心情、愈来愈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得药物事半功倍,我也欣慰不已。做为医者,让自己的患者复诊越来越少才是真正的成功!
《道德经》曰:“守柔曰强”, 舌头是身体中最柔软的,但当坚硬的牙齿一颗颗脱落后,舌头却仍能安然无恙;大自然中,表面上小草柔弱大树刚强,但当狂风吹过,高大的树木往往被催折,小草由于它的柔弱,反而可以迎风招展,柔弱胜刚是明显的道理。在很多家庭中,大家习惯了用争吵甚至拳头去解决问题,殊不知,这都是在制造更多的问题,学会以柔克刚,学会理解与宽容,生活才会变得如春日暖阳一般灿烂。
有一些患者跟我说:我们家的某某某实在太不讲理了!气死我了!这时,我常常跟她们分享下面这则故事:
有两个人吵了一天,一人说3×8=24,另一个人说3×8=21,相争不下告到县衙。县官听罢说:“把三八二十四的那个人拖出去打二十板! ”二十四的人就不满:“明明是他蠢,为何打我?”县官答:“跟三八二十一的人能吵上一天,还说你伤的可能是你,因为你的十张嘴也说不过一张嘴,不蠢?不打你打谁?”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和不讲理的人较劲。
其实,“家”,本来就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何况,我们既然明知有的家人不讲理,我们又何必去跟他们讲理嘛?那样只能让自己越讲越生气却与事无补!不是有人说:被恨的人活得好好的,恨人的要么病了,要么走了……,患者听后常常会一笑泯恩仇,心里敞亮了很多……
也有的患者告诉我:有的同事实在不说事,他把你的忍让当作软弱!这时候,我经常会告诉他们下面这句让我特别震撼的话:
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慢慢的我明白了,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优秀的人更懂得尊重别人。对人恭敬其实是在庄严你自己。
中国的孔孟之道,圣贤们都是在教育我们:做人要利益众生、利益社会。要把别人摆在前面,自己摆在后面,把别人抬起来,把自己放下去。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把对他人的忍让当成懦弱了,因为只有优秀高尚的人才能做到不争不辩……
所以说,吞下了委屈,便放大了自己的格局。吃亏是福,能吃亏肯吃亏的人才是真正有福气的人,我衡水的师父李英杰院长,我北京的师父裴永清教授,都用他们多年的经历告诉了我:吃亏真得是福,越肯吃亏就越有福!
我在工作中经常会跟年轻大夫说:说话要心平气和,要忍耐千万,千万忍耐,要尊重每一个人。对于依从性好的患者,我们的学识与关怀可以将患者置身于一个和谐安宁的氛围中,让患者沐浴着中医文化的文明之光,既帮助患者解除了身心的痛苦,又为自己积累了无量的福报;对于一些色厉内荏的患者,我们不要心生厌烦,反而要更加尊重他们,面对工作中时常出现的令人生厌的人与事,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学克制,所有的忍让都是在提升我们的心灵的层次,因为只有成熟的麦穗才会弯着腰。尊重别人,就是在庄严自己。对弱者的态度,是一个人修养与格局的最好体现,只要我们能不卑不亢、学识渊博,自然可以做到以柔克刚。
也有很多年长的患者,因为对糖尿病控制饮食的不理解不配合,因为糖尿病并发症的折磨,脾气变得非常暴躁,本来非常通情达理的人变得非常易激惹,有的甚至焦虑抑郁失眠,儿女们头痛得不得了。对这样的患者,我会首先用一个个的病例让患者明白: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比如心梗、脑梗、脑出血,常常发生在剧烈的情绪波动之后,所以,一番暴怒之后,当时虽然解了气,“心梗、瘫痪”却不期而至……,我帮患者明白:不生气就不生病,我们不要生气,也不要生病,更不能让生气要了自己的命!
曾有一位老师讲:我们要转“怒”为“恕”。“怒”上面是一个“奴隶”的“奴”,下面是一个“心”字,这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发怒的时候,就是把自己的心变成了奴隶。“怒”,把“又”字边的棱棱角角磨得圆滑起来,就变成了“恕”。这个“恕”写得也很有味道。“恕”,上面是一个“如”,下面是一个“心”,告诉我们,“如心”才叫“恕”。如谁的心?如对方的心。你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你才能够转“怒”为“恕”。
我常常跟患者说:不要总是对别人指指点点,当你用一个指头指着别人的时候,有四个指头是指向自己的……
所以,我们不要再总是期待别人使我们快乐如意,反而是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先让别人舒服,然后自己才能更舒服;如果总是让别人不舒服,最后只能让自己更加不舒服!
前两天,有一位曾经脾气很急躁的老先生跟我说:自从听了您的劝说,我真得特别受益,现在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已经很少和别人生气了,自己身体比以前强太多了,孩子们也放心了……!
当我们不再生气,我们便不再生病,因为,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活着的……
感恩上苍赐与我这个为大众服务的平台,让我在这个平台上为越来越多的患者解除身心的痛苦,让我帮助更多的家庭拾回消失已久的欢笑,如此这般,圆我此生之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