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衡水市中医医院>>健康科普 >> 健康保健

穴位埋线虽好,这些一定要注意!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2日本文出处:本站原创

中医埋线也就是中医穴位埋线,它是针灸的延伸,是利用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临床技术。


 

它包括了穴位封闭疗法,针刺疗法,刺血疗法,组织疗法,割治疗法,同时也包括了穴位“物理刺激效应”和“化学刺激效应”两大方面,这两种方法和效应的集中和整合起来形成了穴位埋线独特的治疗作用和效果,使有些疾病运用埋线治疗比针灸更为理想,效果更好。

一、中医埋线的主要作用

1.协调脏腑,平衡阴阳

中医埋线的各种效应及刺激过程,通过经络的输入,起到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偏胜或偏衰的作用,使之恢复相对平衡。

2.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疼痛与经络闭塞,气血失调有关,有“不通则痛,不容则痛”之说,中医埋线疗法有“制其神,令气易行”故可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

3.补虚泻实,扶正祛邪

中医埋线的多种效应,一般具有兴奋的作用,对身体功能减退,免疫力低下者有一定效果,即具有提高免疫功能,补虚扶正的作用。中医埋线治疗慢性疾病效果较好,疼痛疾病:如三叉神经痛、痛风、风湿、类风湿、偏正头痛、颈肩腰腿疼痛等。中医埋线,主要是通过埋线器具将蛋白质磁化线植入相应的穴位,通过线体对穴位产生持续有效的刺激作用,从而达到调整脏腑,疏通经络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式。

二、中医埋线注意事项

1.采用一次性埋线针具和线体,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埋线最好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可埋入肌层,羊肠线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

3.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深度,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不要直接结扎神经和血管),以免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

4.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5.在一个穴位上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

6.注意术后反应,有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

埋线疗法比针灸的刺激量大,所以对于有些病(疑难病、慢性病、疼痛病)的治疗比针灸的效果要好,它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省时间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