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衡水市中医医院>>健康科普 >> 健康保健

养脾胃=养命少生病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8日本文出处:本站原创

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气血生成就会不足,身体各个器官就得不到正常的滋养,而出现“枯萎”现象,接着就会百病滋生。养生就是养脾胃。脾胃好了,人就健康,面色就红润,精神也充足。脾胃到底有多重要?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问题是中国人关键的健康问题,脾胃担负着人一身的能量来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身体才能保持健康。脾胃一旦出了问题,不仅会影响食欲、睡眠、情绪,时间长了,还会诱发各种肠胃疾病及全身性疾病。脾胃,是人体重要的脏腑,对于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脾为五脏之一,胃为六腑之一,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黄帝内经》中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我们吃的食物先经过胃的初步研磨、消化之后,再由脾将营养物质化生为气血,并且运送至全身,从而为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可以这么说,脾胃担负着我们一身的能量来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那么我们的脏腑功能才能强大,身体才能够保持健康。


脾胃还是人体气机升降运行的枢纽,脾胃协调,就能够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脾胃如此重要,可是如今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忽视脾胃的健康,过多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或者是因为工作繁忙而饥一顿饱一顿,要么就是因为应酬需要而饮酒过度,或为了减肥而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或缺乏运动等等,这些都会造成脾胃伤害。脾胃一旦出了问题,不仅会影响食欲、睡眠、情绪,而且时间长了,还会诱发各种肠胃疾病及全身性疾病。故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其实,对于养护脾胃,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很多经典的记载,但是现在的人们却很少了解这些。《灵枢·本脏》中有这样一句话:“脾坚则脏安难伤。”《灵枢·五味》中也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我国明代的李中梓在其著作《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中则描述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为脾胃向人体不断地提供各种所必需的营养,所以保证了人体的机能正常,脾胃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后天之本”。如果人的脾胃功能出现障碍,就会造成脏器组织营养的匮乏,进而影响脏器的功能,于是人体的健康状况就会逐渐下降甚至生病。从中医的观点来看,胃主受纳,而脾主运化;胃气主降,能够使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气则主升,使食物之精华得以营养全身;此外,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纳与化、升与降、润与燥之间相辅相成,对立统一。


由此可以看出,脾胃在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果两者运行平稳,那么人体就能够顺利完成食物消化吸收中的重要环节,相反,如果两者之间运行失调,就会出现脾胃不和。脾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如果失去了控制,既能影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也能引起脾胃功能失调,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脾胃不和。我国古代医书《明医指掌》曾记载:“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或吐,或泻,或胀满,或吞酸,或嗳气,或恶心。”这些其实就是脾胃不和的基本症状。从临床表现来看,脾胃不和的症状有很多样,因为脾胃受纳、运化的功能失常,会造成食欲减退、食后腹胀甚至是胃脘痛、呕吐等症状,另外,西医中常见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肠炎及慢性肝炎等疾病,都与脾胃不和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