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养生
清明前后,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柳枝碧青,和家人一起备上清酒,洒在故人面前。这一刻,除了对先人的思念,萦绕在你身边的,更是温暖的亲情。可您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么?
从我国传统历法农历来讲,我们祖先把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气,称为节气。全年也由此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清明正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书》中写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传春秋时代,晋文公重耳流亡他国时有一次饿倒,大臣介子推从腿上割下肉烤给重耳吃。历尽艰辛后,晋文公封赏了和他一起流亡的臣子,独忘了介子推。待人提起,晋文公内心十分不安,派人去请,介子推已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寻山无果,听进了一个馊主意:放火烧山。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见介子推逃出来。火灭上山,赫然在一棵大柳树下,发现介子推和母亲竟抱树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便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前往柳树处祭奠介子推,那棵烧焦的柳树竟然复活,晋文公便把这一天定为了“清明节”。
清明时节衣食住行养生原则
1、衣
清明时节的着衣,开始除去冬装,轻装外出。俗话说“二、四、八月乱穿衣”,清明时节也是这样,人们往往容易衣着单薄,遇上阴雨绵绵的的天气,就应及时添衣,防止受寒、淋雨而感冒。
2、食
清明时节,又是万物复苏、生机旺盛的时节,一些蔬菜正逢收获上市之时,结合清明多雨湿,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饮食宜温,可多选食这时盛产偏温的韭菜、薤头之类蔬菜,芳香鲜嫩,温胃祛湿,有益健康。另外,不宜过早贪吃冷饮,气温偏低,于体不利。
3、住
清明时节,住所要保持干燥。南风一吹,往往易于回潮,墙地湿漉,空气湿度也大,遇上阴雨天气,就更易使人困乏无力,心胸郁闷。因此,要视天气情况适度开窗,若遇回潮,则不宜开窗,有条件时(如空调等)还应提升室内温度,保持干燥,防止潮湿而致病。
4、行
清明时节,又是传统祭祖扫墓和春游的好时节,外出要随带雨具,防止淋雨,感受寒湿而致病。晴天外出和运动又易于出汗,出汗后要及时加衣,防止感冒
清明养生重在养肝
传统的养生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春季的养生保健方法应以养肝为主。如果肝功能正常,人的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和调,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能维持正常。因此,清明养生重在养肝。
第一,应适当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芥末等;脾胃不好的人应少吃性寒的食物,如:黄瓜、茭白、莲藕等,以免阻止阳气生发。
第二,宜甘减酸,因为春天肝功能旺盛,酸味食品会促使肝气更旺,导致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影响人体健康。
第三,适当多吃护肝的食物,如:大枣、山药、枸杞等,以健脾胃之气。
清明蔬菜推荐
1、菠菜
菠菜为春天应时蔬菜,具有滋阴润燥、舒肝养血等作用,对春季因肝阴不足所致的高血压、头晕、糖尿病、贫血等都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2、香椿
香椿一般在清明前发芽,谷雨前后就可采摘顶芽,这种第一次采摘的,称头茬椿芽,不仅肥嫩,而且香味浓郁。香椿是时令名品,含香椿素等挥发性芳香族有机物,可健脾开胃,增加食欲。香椿的挥发气味能透过蛔虫的表皮,使蛔虫不能附着在肠壁上而被排出体外,可用治蛔虫病。香椿具有清热利湿、利尿解毒之功效,是辅助治疗肠炎、痢疾、泌尿系统感染的良药。
3、山药
山药其黏液蛋白,能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血管弹性,防止动脉硬化,减少皮下脂肪沉积,避免肥胖。山药中的多巴胺,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功能。另外,山药还能改善人体消化功能,增强体质。
4、葱
葱维生素C的含量比苹果高10倍,比柑橘高2倍。葱还含有葱蒜辣素,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在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和夏秋季肠道传染病流行时,吃些生葱有预防作用。一位法国医生证实葱还有增强纤维素蛋白溶解活性和降血脂作用,能消化凝血块避免血栓发生。吃油腻食物时,再适量吃些葱,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5、韭菜
韭菜有“洗肠草”之称,它含有较多的粗纤维,能增进胃肠蠕动,可有效预防习惯性便秘和肠癌。清明时分,正值春蔬飘香的时节,人体经历了漫漫冬季的滋养,此时正应摄入一些当季的鲜嫩青绿色蔬菜,在让肠胃休息的同时,还可借其纤维素来加速体内油脂与毒素的排出,促进新陈代谢等。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减肥食物。另外,韭菜因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挥发性精油与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其杀菌作用明显,清明时节食韭有助阳,促生发的效果,还有杀菌消炎、促食欲、降血脂的作用。
总之,清明时节,天阴多雨,乍暖还寒,容易感冒,也容易诱发一些慢性疾病,如胃痛,关节痛等,大多是衣食住行,生活起居保养不慎所致。若能加强保养,防患于未然,便可过上一个愉快健康的清明节。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