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衡水市中医医院>>健康科普 >> 健康保健

三伏 “热”着过,养阳气正当时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27日本文出处:本站原创

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入伏以后,是一年中酷热的开始,也是一年中“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最旺盛混杂的时候;当然也是冬病夏治最好的开端!

中医提倡“冬病夏治”,该理论的依据是《黄帝内经》里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很多人问:三伏天这么热,为什么还要养阳呢?因为“三伏天阳热盛于外, 伏阴潜于内”也就是说:这时人体的阳气都浮在体表,五脏六腑是寒凉的;而三伏天天气酷热,人们喜欢一切寒凉的东西:食冷饮,吹空调,洗冷水澡;总之怎么凉爽怎么做!不仅阳气耗损虚亏,并且埋下病根!体内阳气弱了,寒湿之气就上身了啊,疾病接踵而来!特别是人体五脏六腑里的寒湿之气是万病之源。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来治疗某些寒性疾病,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是保证各系统有条不紊协调工作的基本物质。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即使身体代谢产生的垃圾废物也需要阳气气化功能的正常才能排出体外。一旦人体失去了阳气的支持,就如同天空失去了太阳,天地不能运行,万物不能生长,一切的生命活动将归于静止和消失。“卫外者也”又说明阳气是人体的保护屏障和健康卫士——负责抵御六淫邪气,防止病邪入侵。夏天赐给了我们排除寒气的自然疗法。人体阳气在冬天要闭藏,要减弱,就像生的火炉子到了夜晚要封火。所以人的阳气在冬季是一年中最弱的,而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解冻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要想晒干是很困难的。然而到了盛夏,人体阳气会达到一年中的高点,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阳气正盛,这时躲在体内的寒邪、痰湿,也就是病根,最易被赶出来。


三伏天饮食

1.当归生姜羊肉汤

此方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针对血虚而体寒的人而创建,尤其胃寒较重,常腹痛的人可不要错过啊。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黄酒、调料适量。将羊肉洗净、切块,加入当归、生姜、黄酒及调料,大火烧开,小火炖煮1-2小时,吃肉喝汤。

2.喝三豆汤,祛火、解乏、消痱子

三豆汤(绿豆、赤小豆、黑豆)的方子出自宋代医学著作《朱氏集验方》。全食物,很安全,而且可以当糖水喝哦!

因此,三豆汤不仅能清热除暑,还能健脾利湿。这样一来,体质一般的人经常食用适量的三豆汤,就不会给脾胃功能带来不利影响。


3.多食苦、酸、甜的食物

多吃苦味食物。苦味食物不仅清热,还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所以,大暑时节,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不仅让湿热之邪对您敬而远之,还可预防中暑,可谓一举两得。

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吃些甘甜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孙国锋简介


孙国锋,主任中医师,治未病科主任。衡水市中医医院首届名中医、河北省经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膏方专业委员会委员,衡水市中医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衡水市医学会疼痛专业常务委员,衡水老年大学保健系教授。先后多次赴北京东直门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郑州中医骨伤医院进修学习,致力于中医特色镇痛的研究和骨关节病的全程防控干预治疗。

专业特长(擅长及主研方向)

擅长综合运用特色针灸、手法、药物综合治疗各种颈肩腰腿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病、风湿病、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等疾病引起的疼痛、运动障碍;“三位一体”治疗脑中风半身不遂;膏方调理慢性疲劳综合征。特别是对顽固性疼痛的治疗有独到见解。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