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面对面丨曹清慧:让糖尿病患者少“伤心”,该怎么做?
今年11月14日是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是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主题。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糖尿病患者总数高达1.298亿,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糖尿病患病率随人群年龄增长而增高,在中国糖尿病与其他慢性病一样,存在发病率高、诊断、治疗、达标率低的特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所带来的医疗和护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
本期名医面对面
我们邀请到了内分泌肾病一科主任曹清慧针
对注重综合管理,让糖尿病患者少“伤心”
为广大朋友们答疑解惑
高质量的血糖控制
曹清慧主任讲到,高质量的血糖控制仍然是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基础,也是内分泌临床医生的核心使命。要警惕降糖无用论,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发展是一个长达十年二十年的长期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注重血糖的控制,必将给患者带来后续的长期的痛苦和疾病负担。专家认为:“我国2型糖尿病管理面临血糖控制和血糖、血压、血脂综合控制达标率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高和治疗不规范等挑战,这些临床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结局。”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综合管理难度加大。研究显示,一半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超重/肥胖,近一半合并血脂异常,接近2/3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除了高血糖之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均为危险因素。因此,对于大血管病变的管理,需要降糖、降脂、降压、抗血小板治疗等综合管理,注重早期干预、个体化达标,才能带来明显的大血管获益。
从血糖控制到管理患者
曹清慧主任讲到,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及 2021 年 ADA指南强调糖尿病管理应从单纯关注「血糖」控制的理念逐渐转变为管理「患者」,开启了以患者为中心重新探索治疗安全性和个体化治疗的时代。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与其生存质量呈正相关,自我管理能力强者血糖控制明显好于自我管理差者,且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自我管理水平差者,良好的自我管理水平可以稳定血糖并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科普宣传以提高糖尿病知识知晓率目的,对公众进行知识教育。通过联合国糖尿病日纪念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糖尿病的危害,改善生活中的不良行为,提高自身和家人的预防意识,控制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的治疗过程特别依赖于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和管理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环节,不能只有治疗没有管理。尤其是在门诊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患者生活方式不易改变。
注重综合管理,减少心血管事件
曹清慧主任讲到,糖尿病治疗需聚焦患者全面获益,兼顾血糖控制与心血管结构,对多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管理。关注血糖精准达标,关注血脂、血压及体重等心血管代谢指标的改善,综合管理糖尿病,才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长期治疗结局,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衡水市中医医院糖尿病科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特色优势突出,对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胃肠病如胃轻瘫、便秘、腹泻,糖尿病泌汗异常、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糖尿病瘙痒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糖友们”提供门诊、住院、科普宣教、保健咨询、健康指导等全方位的服务。

曹清慧,糖尿病科主任,主任医师,拜师于首都国医名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弘医堂出诊专家裴永清教授(刘渡舟教授首届研究生);曾跟师于全国名中医、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亚娴教授学习一年余;系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李英杰院长;河北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