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怎么还跟耳朵有关系?
头晕,是因为“耳石症”,但是,不是所有的位置性眩晕都是!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人们对于疾病的了解越来越多,很多头晕的患者都知道耳石症,不少患者因头晕前来医院就诊,目的就是排除耳石症。
这是一个好的征象,说明大家对于头晕可能跟耳朵相关这个事实已经接受,这与近几年各个医院的科普与宣传密不可分,对疾病的宣传也应是医务人员的工作之一。但是,耳石症虽然耳源性眩晕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但也只占约40%,因此大多数眩晕都不是耳石症。那么作为患者,进一步了解耳石症也对自身疾病的判断有很大帮助。
什么是耳石症
耳石症的专业名称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简单来说,耳石症就是耳石器官(椭圆囊和球囊)上的耳石颗粒脱落后进入半规管或黏附于壶腹嵴上,引起内淋巴流动,进而导致眩晕症状。
耳石症的主要特点是:旋转性眩晕,短暂发作,与体位有关,可自愈。因此,如果你感觉一直头晕,昏昏沉沉或头重脚轻的感觉,与体位变化没有关系,并且持续几个月的晕,那必然不是耳石症。
怎样判断是否得了耳石症
由于耳石颗粒极其细小,影像学检查无法显示,要想确诊耳石症,就要依靠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性眼震。典型的耳石症发作是当患者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如起床、躺下、翻身、低头或抬头等)时突然出现了短暂性眩晕(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此时就应到医院进行位置试验的检查,如果位置试验中出现眩晕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并排除了其他可引起类似眩晕的疾病就可以确诊为耳石症。
耳石症的患者基本都会有躺下起床、翻身或者低头的瞬间眩晕,持续几秒至几十秒,因此患者可根据症状做以下动作自行判断是否为耳石症。当然,不是所有的位置性眩晕都是耳石症,但是,耳石症患者一定有位置性眩晕。
其次,耳石症属于自愈性疾病,大多数耳石症患者在发病前都会有熬夜、劳累或者情绪激动等情况,因此部分患者在发生眩晕后好好休息几天眩晕症状会明显缓解。等来到医院再来检查,耳石症已经自愈,但会残留昏昏沉沉和头重脚轻等不稳感。我们在对患者进行检查前问病史时会注重询问患者近1-2天的症状是否缓解,并且会告诉患者根据症状判断可能为耳石症,随着病情恢复,残留的头晕症状也会逐渐消失。对于没有自愈的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法是复位治疗,复位包括手法复位或机器复位,无论哪种复位方法其原理都是通过物理的方法将脱落的耳石再次送入椭圆囊中。大多数患者都可通过手法复位恢复,对于老年患者、强制性脊柱炎患者,或因手术等其他原因活动受限的患者,机器复位能快速有效的让患者达到特定体位,提高复位成功率。
耳石症容易复发,具体病因并不明确,上述提到的熬夜、劳累和情绪激动是导致耳石症的诱发因素,并不是直接病因。目前研究表明缺钙导致的骨质疏松可能是其病因之一,所以,耳石症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因此,患有耳石症的患者在复位后,仍需要注意生活规律,避免诱发因素,中老年患者可以长期补充维生素D及钙以降低复发率。
耳石症怎样治疗
耳石复位是目前治疗耳石症的主要方法,操作简单且效果良好。根据受累半规管的不同,耳石症可以分为前半规管BPPV,后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和多半规管BPPV,不同类型的耳石症其复位方法也不同,所以进行耳石复位之前必须首先明确责任半规管。绝大部分患者一次复位后症状明显好转,但还有一部分患者需多次复位。对于复位后仍有头晕或平衡障碍的患者,可给予药物和前庭康复训练作为辅助治疗。对于诊断清楚,责任半规管明确,经规范治疗1年以上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难治性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脑病科简介
衡水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是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中医专科,是京津冀脑病专科联盟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系统疾病专科联盟成员单位。现设有脑病科门诊1个,脑病康复门诊1个,中风病、失眠、眩晕亚专科门诊3个,1个中医综合治疗室,PT室、OT室、ST室各1个,重症监护室1个。治疗范围:中风病(脑梗塞、脑栓塞、脑出血等)引起的半身不遂,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肢体麻木,言语不利,肢体疼痛、水肿等;中风先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眩晕病(高血压病、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等);头痛(偏头痛);失眠(睡眠障碍);健忘;痴呆(血管性痴呆、脑萎缩、阿尔茨海默病);癫痫(继发性癫痫);颤病(帕金森氏病、帕金森综合征);痿病(吉兰-巴雷综合征)等。

葛俊领,主任中医师,脑病科主任。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学位。第三批河北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脑病学分会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第四届临床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衡水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常务委员常务委员,衡水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衡水市卒中学会常务理事,衡水市中医学会委员。曾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北京东直门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康复中心进修学习。擅长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脑梗塞、脑栓塞、脑出血等)引起的半身不遂,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言语不利,肢体麻木,肢体疼痛等。对中风先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眩晕病(高血压病、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等),头痛,失眠,健忘及脑血管病所致的痴呆、癫痫等。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研及参与6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均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