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失控”有信号,糖尿病患者提前警惕!
糖尿病常常被人们称为“甜蜜的负担”,这种甜蜜的负担经常在你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一步步晋级,使血糖居高不下,哪些习惯使我们的血糖一步步失控,造成了这种甜蜜负担越来越重的呢?
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很多糖友认为,我血糖高了,只要是用上降糖药物就万事大吉了,不控制饮食,每天进食量过多,嗜食肥甘厚味,不控制水果的摄入量,经常在外应酬,吃吃喝喝,暴饮暴食,大量饮酒,殊不知,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无论采取哪种治疗,前提都是要“管住嘴”,只有这样才有望把血糖控制理想。
运动不能持之以恒
运动的益处多多,糖友们也知道运动可以消耗能量,增加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体重,增强降糖药物的疗效,运动还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增加愉悦感,上述运动的获益必须是持之以恒运动的基础上得到的。可是很多糖友真正执行起来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今天想运动了就高强度的长时间活动,有的甚至于出现低血糖的情况,接下来好长时间又恢复平常的长时间久坐不动状态。这样运动非但不会使血糖平稳达标,还会造成血糖波动不稳。正确的运动方式应该是持之以恒,每周运动至少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同时运动时间也很重要,最好在餐后1小时至两小时之间,避免空腹运动。
睡眠会影响血糖
现代社会,各种生活压力较大,长期失眠或熬夜会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抑制胰岛素分泌,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居高不下。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助于血糖的控制,每天需要保证6-8小时的睡眠时间。
不良情绪升高血糖
心理因素对血糖的影响不容小觑,紧张、焦虑、气恼、大悲大喜、过度悲伤或兴奋等情绪变化都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升糖激素升高,导致血糖升高。因此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怀,保持稳定的情绪利于血糖的平稳控制。
药物选择不得当
糖友用药要根据糖尿病的类型、胰岛功能状态、血糖的特点、年龄、胖瘦、肝肾功能状态、有无并发症等情况综合考虑,用药个体化,而很多糖友用药不去医院,而是在跟同伴、邻居、同事聊天时,得知某种药降糖效果好,自作主张就开始给自己确定了降糖方案,哪知道其实对于别人合适,不一定适合自己。更有甚者听信小广告宣传的降糖产品,花大价钱应用的却是临床上因副作用大已经淘汰的降糖药物,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延误了最佳的降糖时机,出现并发症才到医院治疗。所以当血糖升高了建议去正规医院,经过医生的专业评估确定个体化的降糖方案来控制血糖。
药物用法有讲究
降糖药物种类繁多,用法各异,很多门诊就诊患者,用药方法不得当,导致血糖高低不稳。例如阿卡波糖主要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应与第一口饭同服,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降糖效果,或者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要在餐前一定时间服用,这样药物的起效高峰与餐后血糖高峰同步,达到最佳的降糖效果,再有同种药物的不同剂型,比如缓释片或肠溶片,服药时间亦不同。所以医生告知的服药时间一定要严格遵守,不要为了吃药方便,不管医师的嘱咐,一把药一起吃下去,达不到应有的降糖效果,有的甚至发生不必要的麻烦。
治疗依从性差
很多糖友刚发现血糖高时非常重视,按时用药,饮食运动也很配合,可是坚持不了多久,药物也不规律用了,想起来吃上两天,经常漏服药物,感觉不吃药也没什么不舒服,有的干脆就把降糖药停了,没有不舒服也不按医嘱定期监测血糖,再一测血糖值已经爆表了,长期处于这种高血糖状态,并发症不知不觉的就出来了。所以控制血糖贵在坚持治疗,定期监测,只有长期血糖控制达标,并发症才不容易找上门。糖友们,你们在控糖的道路上是否有上述中招的情况呢,如果有请及时到内分泌科听从专业医生的指导,让我们的血糖更平稳达标,而不是让这种甜蜜负担越来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