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夏丨告别春日,让你夏季身体“旺”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今天20时26分我们迎来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
立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至20℃,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大好时节。天文专家提醒说,立夏以后,天气转热,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
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节气养生
不宜过度贪凉饮冷
春夏养阳,日常当以温热饮食为法,一切寒凉冰冷之物均应慎食,特别是初夏阳升。饮食冰冷会直损人体阳气,大大削弱机体抗寒能力,冬季之时必不耐寒。而且,寒凉饮食肠胃受伤,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营养跟不上,到盛夏之时人体能量消耗更大。
重视精神的调养
立夏养生还应重视的一点就是“静养”。立夏后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因此立夏养生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不开心时,自己要学会调节情绪,可及时找朋友倾诉。
初夏饮食宜健脾祛湿
此时气候从潮湿向闷热过度,湿重于热或湿热夹杂让人甚为困扰,宜健脾去湿之品,如淮山、芡实、扁豆、小米等以帮助身体排湿,即使清热也不宜过于寒凉,也可用利湿之物,如薏米、赤小豆、玉米须、茯苓等。
胃寒的人可以加入生姜、陈皮以温中理气和胃,即使清热也不损伤脾阳。
运动能生阳强脏腑
立夏后,随着气温升高,人们容易汗出,“汗”为心之液,立夏时节要注意不可过度出汗,运动后要适当饮温水,补充体液。立夏时节,运动不要过于剧烈,可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慢跑等。
谨防病从口入
夏季不仅升温,湿度也较大,是肠道传染病和皮肤病发病的高峰期。
利用冬病夏治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哮喘、风温性关节炎等病,在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如三伏天灸,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立夏艾灸
到了立夏阳气生发,达到四季高峰之时,施以艾灸有助于人体更好地提高阳气,增强抗病能力。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更利于艾灸直达病处发挥作用。所以,寒病夏灸,对上述寒病往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半而功倍。
立夏扶阳:宜补气、调理脾胃
坚持艾灸八大保健要穴:足三里(胃经)强壮要穴;膻中穴(任脉)气之会穴;神阙穴(任脉)大补元气穴;关元穴(任脉)培元固本穴;大椎穴(督脉)大补阳气穴;太溪穴(肾经)补肾强筋穴;血海穴(脾经)补血活血穴;中脘穴(任脉)健脾养胃穴。
立夏养心正当时:宜养心气,祛心火
艾灸养生:大椎、至阳、命门,内关,神门或督脉排灸。
立夏开始艾灸,本质作用在于艾灸通过刺激穴位,艾热走窜经络,从内部为身体补充阳气,滋补脾肾,健肾助脾,培元固本,提高人体自我修复、防御的自愈力。
从立夏节气开始施灸,可一直灸至三伏结束。

文中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