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头”是道】夏季,“脑病”发生几率小了?
在我国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都是居高不下的,很多人一到夏季就“松了口气”,认为这个季节脑血管疾病发生几率比较小,然而夏季也是高发季节。为何炎热高温,也会成为脑血管的“劲敌”?又该如何预防呢?
据研究表明,当气温超过30℃后,气温每升高1℃,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17.3%。因此,建议大家做到“7不要”,以避免脑血管疾病带来的危险。不要擅自停药: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高血压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而我们人体的血压也会随着季节波动的规律,在夏季气温升高时,血压往往相比冬季偏低些。而这时常有患者开始擅自减药或是停药,因而常出现头晕、脑供血不足、浑身无力等情况,甚至还会增加脑梗死或心绞痛发作的几率。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按医嘱服药。不要长期吹空调:炎热的夏季,贪凉是我们的本能,很多人都选择长期待在有空调的房间中,但一旦到了室外,处于高温的环境之中身体温度就会骤然发生变化,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从而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不要大口喝水:夏季人体出汗增多,这会损失大量体液,使血容量缩减。虽然血压会降低,但过度脱水就会造成血液黏稠性的增加,减缓血液流速,很可能增加凝血的风险。对于一些口渴不敏感,补水不及时的人来说,出现血栓的风险比较大。但若是短时间内大口喝水,补水过快,还会导致血容量骤然增多,以增加心脏的负担,同时也容易出现心血管的风险。正确补水是小口慢饮。不要吃辛辣油腻的食物:一到夏季很多的男男女女,都会选择夏天的晚上撸串,吃些小龙虾、各种烤串、喝啤酒等各式各样重口味的食物,长时间吃这类美食就会使血液黏稠,容易形成血栓,当脑血管堵塞情况严重时,甚至还会导致偏瘫。不要烦躁、暴怒:夏季气温高,会使人的情绪变得烦躁、暴怒,同时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人的情绪波动会导致血压波动,一旦没有控制住,就要小心脑血管疾病了。最后提醒大家,脑血管疾病虽然看起来发病急,但其实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注意以上几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脑血管病的中医预防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预防方法,防止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及复发,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符合。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情志变化可以改变脏腑机能状态,导致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情绪要稳定,经常保持乐观、豁达、愉快的心情,切忌狂喜、暴怒、忧思、悲伤、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过大等。四时气候变化对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要顺应自然。春养肝:春季人体气机升发舒畅,衣着要“下厚上薄”。夏清心:夏季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季节,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季节。夏日炎炎,令人心烦,多进食绿豆、赤小豆、乌梅等食物。秋润肺:秋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多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甘蔗、藕等。冬养肾:冬季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寒邪使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导致脑卒中。要早睡晚起,适当进补。长夏健脾:长夏为小暑-立秋这段时间,湿气较重。脾喜燥恶湿,要多食祛湿的食物,如:冬瓜、白扁豆、薏米仁等。合理饮食,避免过饱、过饥、肥甘厚味。限制食盐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克。多食新鲜蔬菜。充足饮水,每天2000ml左右(心脏病和肾脏病患者限制饮水量)。生命在于运动,适宜运动可调节脏腑功能,增强体质。建议每天运动不少于30分钟,每周不少于5天。可选择的运动项目: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可根据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关键是要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