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衡水市中医医院>>健康科普 >> 健康保健

名医面对面丨曹清慧:端午“粽”头戏,别让粽子变血糖“炸弹”!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30日本文出处:本站原创



“五月五,过端午”又是一年端午时。吃粽子是端午节的“标配”,各种风味、香糯的粽子令人垂涎。糖尿病患者如何能够既享受端午美味,又能稳稳的守住血糖呢?今天,衡水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曹清慧为“糖友”健康吃粽子给出的几点避坑指南。

part. 01


原料“陷阱”,慎选慎吃



1.糯米“雷区”:糯米是粽子的常见主料,但其升糖速度极快。糖友若选择传统纯糯米粽,餐后血糖可能会像“过山车”般飙升。尽量避开糯米占比过高的粽子,别因贪恋传统口感,而忽视血糖波动风险。

2.高糖馅料:豆沙粽中豆沙含大量蔗糖,蜜枣粽里蜜枣糖分超标,这些高糖馅料是隐藏的“血糖炸弹”。即便标注“低糖”的馅料,也可能添加其他甜味剂,需仔细查看配料表,警惕糖分陷阱。

3.高脂配料:五花肉粽、蛋黄肉粽中,五花肉的肥肉与咸蛋黄的油脂,会让粽子热量爆表。过量摄入不仅不利于血糖控制,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糖友要管住嘴,远离高脂粽。

part. 02


食用“误区”,切勿踏入



1.过量食用:粽子饱腹感强,不少糖友觉得吃一两个无妨,却不知糯米难消化,过量食用不仅加重肠胃负担,还会导致血糖长时间居高不下。建议吃粽子浅尝辄止,一次食用量不超过50克,同时应减少相应主食的占比。

2.搭配不当:粽子本身热量高,若再搭配甜饮料、糕点等,无异于“雪上加霜”。避免与油炸食品、甜品同食,可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沙拉、凉拌黄瓜等,延缓碳水吸收,平稳血糖。

3.冷热随意:冷粽子质地变硬,更难消化,还会刺激肠胃,影响血糖稳定。务必加热后食用,且趁热吃,以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part. 03


售后“盲区”,及时规避



1.忽视血糖监测:吃完粽子不监测血糖,无法知晓饮食对血糖的影响,易延误调整治疗方案的时机。食用粽子后1-2小时,务必检测血糖。

2.放弃运动:部分糖友认为端午节吃完粽子,全身放松,躺平享受节日的松弛感,就放弃运动。其实,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能促进血糖代谢。建议饭后1小时左右开始运动,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但注意强度适中,避免低血糖。

最后,衡水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全体医护人员祝大家端午安康,愿所有的美好接“粽”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