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面对面】张永智:抓住抗癌“黄金期”!免疫治疗何时用才好?
免疫治疗改变了肿瘤治疗的格局,从肺癌到肝癌、肠癌,越来越多患者受益于这种“激活自身免疫系统杀癌”的神奇疗法。但很多人有疑问:免疫治疗是否该等化疗、靶向治疗都无效了再用?最新临床数据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早期使用免疫治疗,患者的生存获益可能更大。
但是,有些人免疫系统天生有一些缺陷,使得免疫力相对较低,这时候狡猾的肿瘤细胞就会趁机钻过免疫系统的漏洞,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发展壮大。当这些肿瘤细胞长成较大的肿瘤组织时会产生一些对免疫系统很强的抑制性物质,如肿瘤标志物等,这些物质则会造成免疫力的进一步降低,让肿瘤继续发展壮大起来。
肿瘤一旦形成,患者的免疫力即抗肿瘤的能力下降,而免疫治疗就是帮助患者把自身免疫漏洞想办法给堵上,这样就可以对肿瘤形成阻挡,这就是免疫治疗的基本理念。
part. 01
免疫治疗的“先天条件”:免疫系统得够“强壮”?
免疫治疗的核心是“靠自己的免疫细胞打肿瘤”,但这里有个关键前提:你的免疫系统得保持基本的战斗力。
早期患者的优势:肿瘤刚发现时,免疫系统还没被肿瘤“折腾垮”,免疫细胞(比如T细胞、NK细胞)数量充足,活性也高。这时候用免疫治疗,就像给一支“满编的精锐部队”配上先进武器,很容易就能激发强烈的抗癌反应。
晚期患者的困境:如果等到手术后或者多次放化疗后再用免疫治疗,情况就不一样了。手术的应激反应和放化疗会进一步抑制免疫功能,这时候免疫细胞可能已经“死伤惨重、疲惫不堪”,就算用免疫药物去“唤醒”它们,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part. 02
先用免疫疗法的患者总生存期更长?
2017年,JAMAONC曾经发过一篇经典文章,通过对非小细胞肺癌的25个临床试验,2万多名患者的大数据分析,发现参与免疫疗法和靶向疗法的患者,生存曲线非常不同。从患者数据看出,靶向治疗的两组生存曲线很像,这说明靶向药先用还是后用,对生存期的影响差不多。但免疫治疗就完全不同了。
免疫治疗的试验组(先用免疫药,失败后再用其它药),总存活期显著高于对照组(先用其它药,失败后再用免疫药),患者整体死亡风险降低了30%以上。
这证明了,免疫治疗和靶向药很不一样,先用还是后用效果是有差距的。早用免疫药存活期会更好。
part. 03
身体状态越好,免疫治疗效果越好
一般而言,越往后期患者身体状态越差,尤其是使用了化疗等药物的情况下。3线治疗的患者,通常状态比1线或2线治疗差不少。这些数据也都支持早用免疫药物,不要等到最后,身体差到不行再想起死回生。
part. 04
为什么“晚期再用免疫治疗”可能耽误病情?
临床上经常看到患者按照“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顺序用药,但这种策略可能存在两大问题:
免疫系统越拖越弱:肿瘤每进展一次,免疫系统就会遭受一次打击。经过多次治疗后,免疫细胞可能会陷入“耗竭”状态(比如T细胞功能丧失),这时候即使使用免疫治疗药物,也很难让它们重新“振作”起来。
肿瘤微环境越来越复杂:晚期肿瘤周围常常会形成“免疫荒漠”型微环境,免疫细胞很难浸润到肿瘤组织内部,导致免疫治疗药物“到达了战场,却无法有效杀敌”。
part. 05
哪些适合早期免疫治疗?如何科学规划??
这几类患者可以优先考虑早期免疫治疗:可手术的早中期实体瘤患者(如肺癌、食管癌、胃癌):新辅助或辅助免疫治疗已经被纳入临床指南,能够显著提高手术根治率和无复发生存期。局部晚期不可手术的患者: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可以作为根治性治疗方案,争取使肿瘤降期,为手术创造机会。晚期但免疫状态较好的患者(如未经历过多线化疗、肝肾功能基本正常):早期联合免疫治疗可能延缓耐药进程,延长生存期。
重要提醒:先检测,后治疗:通过PD-L1表达、TMB(肿瘤突变负荷)、MSI(微卫星不稳定性)等生物标志物检测,评估免疫治疗的敏感性,避免盲目用药。个体化方案制定:免疫治疗不是“万能公式”,需要结合肿瘤类型、基因特征、患者体能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制定治疗策略。结语:抓住免疫治疗的“黄金时间窗”
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表明,免疫治疗的疗效与使用时机密切相关,早期介入可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符合适应症的患者,尽早与主治医生沟通免疫治疗方案,避免因“等待观望”而错过最佳治疗窗口,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免疫治疗的局限性,目前它仍然存在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疗效有限等问题。未来,随着“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免疫细胞治疗”等联合模式的不断发展,或许能为更多肿瘤患者带来早期精准治疗的新希望。抗癌路上,科学决策和规范治疗永远是战胜疾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