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疾病之一,目前肿瘤治疗主要以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等手段为主。患者在抗击癌症过程中以及康复阶段还面临着癌痛及不良反应等难关,肿瘤一科全体医护一直在积极寻找能有效帮助患者应对这些难关的途径和方法。
针灸作为古代最常用的治疗手法之一,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在各类武侠小说及影视作品的影响下,针灸总是带着一丝的神秘感。“为什么小小银针在皮肤上一扎,就能治很多病?”“为什么扎完针疼痛就缓解了,是不是针里面放了止痛药呢?”今天,就请肿瘤一科代珊中医师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小小的银针是如何发挥大作用的吧。针灸,作为肿瘤康复治疗手段之一,已被国内外研究者接受并应用于临床。1997 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发布《针灸治疗术后或化疗后恶心呕吐有一定优势》,并在肿瘤领域开展了广泛的针灸应用研究。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了包括放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在内的 77 种针灸适应证。2014 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慢性疼痛指南推荐针灸作为癌症慢性疼痛的有效疗法。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针灸治疗肿瘤早在《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中便有记载:“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故为之针,必甬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癌病竭”。针灸是按照中医理论,尤其是经络学说,以中医的整体观为指导思想,通过刺激人体体表的经络、腧穴来激发人体经络系统的调整作用,调节脏腑功能和气血盛衰,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与手术或化疗药物不同,针灸运用于肿瘤的治疗不是直接作用于肿瘤,而是作用于整个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使机体产生抗肿瘤的效应。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治疗领域堪称“多面手”。其核心原理在于调气、调血、调阴阳,就如同给身体的运行系统进行精准调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能让气血保持充足且通畅的状态,维持阴阳平衡,从而为预防肿瘤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并且,针灸并非单纯作用于身体,还能同步调节患者心理状态,实现身心同调,这对肿瘤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意义非凡。1.针灸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机体的免疫功能相当于中医的“正气”,《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中讲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正气充实于内,邪气就不能侵犯,也就是说免疫功能好的人,不容易发病,而免疫力低下则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针灸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可以减轻或者拮抗药物对免疫细胞的破坏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免疫球蛋白以及肿瘤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进行调节,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肿瘤能力,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2.减轻消化道反应消化道反应是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针刺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能降低放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改善恶心呕吐等症状。JAMA在200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电针能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反应。3.改善癌因性疲乏癌因性疲乏是放化疗以及癌症本身所引起的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症状之一。癌因性疲乏是多因素导致的,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以及精神情感问题,研究表明针灸能有效减轻癌性疲乏症状。4.缓解癌因性疼痛疼痛是中晚期肿瘤患者的最痛苦的症状之一。研究表明,针灸与药物联合应用,比单独采用药物治疗能更快的缓解疼痛,延长疼痛缓解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临床疼痛管理的挑战,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指南,已将针灸列为癌症患者的合理减痛选择。5.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放化疗会损伤骨髓的造血系统,引起外周血中白细胞降低,导致患者的治疗中断,加上抵抗力下降等原因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针灸可以升高血红蛋白浓度,调节血清免疫蛋白水平,提高红细胞、血色素及血小板计数,减轻放化疗对白细胞的损害。实践证明,在放化疗前一周开始进行针灸治疗,可预防因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有利于放化疗的正常进行和患者体质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