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镜重生】不痛的“小石头”,正悄悄憋坏你的肾
结石,即体内长了坚硬的异物,硬且多含矿物质,与石头相似,所以称结石,多长在体液中,如:胆汁中的胆结石、尿液中的尿结石,又称胆石症、尿石症。
为何称“尿石症”不称“尿石病”,是因为尿结石是多种疾病的表现之一。既有全身性、系统性疾病,也可能是局部疾病。同样,中医尿石症属于“淋症”范畴,称“石淋”。
“症”,是症状,表现患者的感觉。尿石症的主要表现是突发、剧烈,痉挛性,多位于肾区,被医学术语定义为 “肾绞痛”,因此肾绞痛作为诊断尿结石的特异性症状。
尿结石在尿中发生、在尿中泡大、随尿流滚动,最终结果常见四种:第一种,无痛性自然排出;第二种,疼痛性自然排出或通过非手术医疗干预排出;第三种,诱发感染后,通过腔镜取出;第四种,嵌顿后导致尿路梗阻,影响肾功能,通过腔镜取出。
尿液经过的途径称尿路,尿液沿尿路被输送时,沿途有四次停留,也如同小溪汇流江河,并遇到三处狭窄,当尿结石随尿液流向滚动时,遇到狭窄则嵌顿,所以是边走边停,间断前行。如果在某处停留较久,不仅体积增大,同时刺激周围尿路粘膜炎症肿胀,甚至增生、息肉形成,导致该部位尿路完全堵塞,这时肾仍然有尿液产生,不断增多的尿液就潴留在堵塞上游尿路,包括肾盂、肾盏,结果上游憋尿,下游空虚,久而久之憋坏肾脏,表现肾实质逐渐变薄,形成囊皮状肾,肾功能丧失。这种病理改变是隐匿的毫无症状,结果小结石憋坏大肾脏。
临床工作中,几乎每个月都能遇见因一块儿小结石堵塞输尿管,造成严重肾积水,肾功能重度受损,甚至肾功能丧失的病例。即使大部分患者不愿接受切肾恶果,最终因反复感染等并发症不得不被切除。
夏季是结石高发、多发季节,“尿液一夜成石”并非罕见,且常常新老结石一并被发现。以下是对结石患者的重要忠告:
小结石也需追踪,直至确认排出! 很多本应自然排出的小结石未能排出,往往提示存在尿路结构异常,需要医疗干预。否则,时间一长,疼痛可能消失,却悄然发生尿潴留、肾积水——最终形成囊皮肾。因此,小结石同样不可轻视!
警惕“不痛”的结石! 对于从未引起疼痛的结石,或初期疼痛经干预后消失的结石,切勿认为疼痛消失等同于结石已排出而拒绝复诊! 因为结石停留过久,会导致输尿管蠕动功能丧失,缺乏代偿性痉挛收缩,疼痛消失只是一种假象。此时,潴留的尿液仍在持续增多,导致隐匿性的肾脏损毁——囊皮肾形成。因此,“不痛”的结石往往比疼痛的结石更可怕!
重视“积水”信号! 结石阻塞尿路,影响尿液输送,会导致结石上游尿路“积水”(或称“扩张”)。当超声报告提示此结论,表明结石已损害同侧肾功能,务必咨询泌尿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紧急疏通,以免造成不可逆损伤。
拒绝盲目跟风“良方”! 许多患者迷信他人的“治愈”方法或非专业人士的建议,笃信某种“良法”或偏方,有时非常危险。任何疾病都需个体化治疗。 即使是感冒,不当的干预也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治疗不当引发的恶性事件,屡见专业报道和学术会议。
善待自己,莫轻视一枚小小结石!它一旦完全堵塞尿路,足以毁掉一颗肾脏。医生的提醒是职责所在,个人的健康意识才是主责。唯有医患携手,方能筑牢抵御疾病的坚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