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衡水市中医医院>>健康科普 >> 健康保健

【护“心”使者】高温先护心!中医送你6条“救命”护心诀!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4日本文出处:本站原创



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对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患者构成严峻挑战。出汗过多易致水盐失衡,情绪波动可能诱发心功能恶化。中医理论认为“暑易伤心”,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心气亦随之活跃而易被耗散。因此,心衰患者在夏季需格外注重调养。



一、 防暑护阳,避免寒邪



空调使用: 室内温度建议设在26℃左右,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5℃)。进出空调房时,随身携带薄外套以防骤冷受凉。避免风扇或空调冷风直吹身体。

保持干爽: 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干爽衣物,防止“寒邪袭表”诱发感冒。

慎食寒凉: 牢记“春夏养阳”,避免过度贪凉,少食冷饮、冰西瓜等寒凉之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间接损耗心气。

洗浴水温: 洗澡水温不宜过低,避免冷水刺激导致血管痉挛,加重心脏负担。



二、 严格控水,管理总量



限制总液量: 夏季虽易出汗,心衰患者仍需严格控制每日总液体摄入量(包括水、汤、粥、奶、水果等),一般建议在1500ml左右(具体需遵医嘱)。务必记录出入量,关注尿量变化。

避免暴饮: 切忌短时间内大量饮水,以免血容量骤增,急剧加重心脏负荷。

注意食物含水: 食用水果需计入总液量(如500g西瓜约含450ml水)。



三、 低盐饮食,警惕隐形钠



限盐标准: 每日食盐(氯化钠)摄入量严格控制在3-5g(约一啤酒瓶盖平铺量),严重心衰或水肿者目标应更低(如<3g)。注意酱油、蚝油、味精、酱菜、腐乳、咸蛋、加工肉制品(火腿、香肠)、挂面、饼干等“隐形盐”来源。

利水食物: 可适当选用冬瓜、丝瓜、黄瓜、赤小豆、薏苡仁、玉米须茶等具有利水渗湿作用的食物辅助减轻水钠潴留

关注血钾: 限盐和使用利尿剂时需注意血钾水平,遵医嘱调整或补充含钾食物(如遵医嘱)。



四、 适度活动,避免过劳



避开高温: 避免在正午高温时段外出活动。

选择时机与方式: 建议在清晨或傍晚凉爽时进行低强度活动,如缓慢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活动强度与时间需个体化,以不引起心慌、气短、胸痛、过度疲劳为原则。

避免大汗: 活动时微微汗出即可,避免大汗淋漓导致中医所说的“气随汗脱”。

防止久坐: 久坐易致下肢静脉回流减少,加重水肿。建议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或进行踝泵运动(勾脚-绷脚,转动脚踝)促进血液循环。



五、 调摄情志,静心养神



舒缓情绪: 夏季易心烦气躁,情绪激动可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担。可通过听舒缓音乐、冥想、深呼吸、闭目养神、与亲友倾诉等方式保持心境平和。

规律作息: 顺应夏季“夜卧早起”的养生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午间小憩30分钟左右有助于养心,但避免过长时间午睡影响夜间睡眠。



六、 严密监测,及时就医



每日称重: 晨起空腹、排空大小便后、穿相似衣物称重并记录。若1-2天内体重突然增加>1.5-2kg,常是水钠潴留(体内水分过多)的早期信号,应及时联系医生,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利尿剂等药物。

观察症状: 密切关注自身状况。若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尤其夜间需高枕或端坐呼吸)、下肢或腰骶部水肿明显、尿量显著减少、持续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头晕、心悸加重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定期监测: 定期测量并记录血压、心率(安静状态下)。

慢性心衰患者夏季养生是一项综合工程,需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监测等多方面入手,严格遵循“防暑、控水、低盐、适动、静心、监测”的原则。若出现乏力、气短、喘息、夜间不能平卧、食欲不振、水肿、头晕等心衰加重症状,可在专业中医师辨证论治指导下,结合“春夏养阳”的理念,运用中药进行调理,以期达到标本兼顾、改善症状、稳定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切不可自行用药或延误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