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头”是道】卒中筛查,挽救生命的关键一步!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它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在我国居民致死、致残原因中居于首位。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每一次发病都可能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生活轨迹被彻底改变。
Cerebral Stroke
一、 卒中危害巨大,预防远胜于治疗
卒中发病急促、进展迅猛。大脑一旦缺血或出血,神经细胞会在几分钟内开始死亡,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终身难以恢复的后遗症: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下降……即便经过抢救,仍有约七到八成的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照护和经济负担。
而筛查,正是在悲剧发生之前按下“暂停键”。早期发现风险,提前干预,是应对卒中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
不可控因素:如年龄、性别、家族遗传史等。我们无法改变它们,但能让我们提高警惕。
可控因素(约占80%):这正是筛查的重点对象!通过筛查,我们可以:
发现“隐形杀手”:如高血压(约50%的卒中与它相关)、糖尿病(增加2-4倍风险)、高血脂等。很多人患有这些疾病却不自知,或控制得并不理想。筛查能及时发现问题,通过用药和生活方式调整有效降低风险。
揪出不良习惯:吸烟、过量饮酒、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都会显著增加卒中风险。筛查过程中的评估和医生指导,能为你敲响警钟,提供改变的动力与方向。
识别隐匿病因:比如心房颤动(易导致心脏血栓脱落,引发脑梗)、颈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元凶”)、卵圆孔未闭(可能导致反常栓塞)等。这些情况早期常无症状,只能通过颈动脉超声、心电图、心脏超声等筛查手段发现,从而有机会通过药物或手术进行有效干预。
有些人可能经历过“小中风”,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可能包括突然一侧肢体无力、口齿不清、视物模糊,但通常在短时间内恢复如常,极易被人忽视。
然而,TIA是身体发出的最强烈的“红色警报”!约三分之一的TIA患者会在短期内发生完全性卒中。卒中筛查能够通过专业评估和影像学检查,识别出这些“预警事件”,并立即启动预防性治疗,从而避免一场灾难性的真正中风。
四、 对于已患卒中者,筛查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得过一次卒中,并不意味着结束。卒中复发率很高,五年内复发风险可达40%,且每次复发带来的后果都可能更严重。定期筛查可以帮助患者:
评估血管健康状况和新出现的风险;
检查当前药物疗效及依从性;
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从而显著降低复发风险。
五、 提升健康意识,化被动治疗为主动预防
卒中筛查也是一次宝贵的健康教育活动。它帮助我们:
了解自身状况:清楚自己的血压、血糖、血脂数值,以及它们意味着什么。
学习识别症状:掌握“FAST”原则,关键时刻能救命:
Face(面部):微笑时面部是否歪斜?
Arm(手臂):双臂平举,是否一侧无力下垂?
Speech(言语):说话是否含糊不清?
Time(时间):一旦出现上述任何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树立预防观念:从“等到病了再治”转变为“主动管理健康”,养成定期监测、合理膳食、坚持运动、戒烟限酒的好习惯。
总结一下
卒中筛查,是一项着眼于长远的健康投资。它通过科学手段,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个人脑健康风险地图,让我们能够防患于未然(未病先防),或截断恶化之路(已病防变)。
我们建议: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史、吸烟、肥胖、有卒中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应将卒中筛查纳入日常健康体检项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