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东主任中医师对慢阻肺病诊治经验
马艳东,主任中医师,河北省第二批师带徒专家,河北省首届五十名名中医之一,河北省慢阻肺(咳证 喘证)重点研究室主任,衡水市中医院肺病科学科带头人,对慢性咳喘病诊治经验丰富,现将马艳东主任中医师对慢阻肺病诊治经验介绍如下。
一、 病因病机 慢阻肺属中医咳嗽、喘证范畴,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每多首先犯肺,导致肺失宣降,上逆而为咳。饮食不节、烟酒、辛辣、肥甘厚味嗜之既久,则痰浊内生,也是形成本病的原因之一,已有既病之躯,再伤之于食,则诱发和加重病情;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反侮肺金;劳欲过度,耗伤肺肾之气,均致肺虚失主,升降失常。若肺病及脾,子耗母气,脾失健运,则可导致肺脾两虚。肺虚及肾,肺不主气,肾不纳气,可致气喘日益加重,吸入困难,呼吸短促难续,动则更甚,出现咳喘。肺与心脉相通,肺气辅佐心脏运行血脉,肺虚治节失职,久病及心,故可出现血脉瘀阻。
二、诊治经验
(一)治肺不祛痰(浊),非其治也
慢阻肺属中医咳嗽、喘证范畴,其病位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传统治疗咳嗽有散肺、肃肺、泻肺、温肺、清肺、润肺、剑肺、豁痰、下气、补中、益气、补肾诸法,根据具体情况定出具体措施。马艳东主任中医师强调本病在急性发作感染时用散法,有清散、温散;一般情况下用补法(益气、健脾、补肾),不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在缓解期都不能忘记祛痰、化浊。其从痰治者,则湿痰用燥,风痰用散,寒痰用温,燥痰用润,火痰用消,分别对症采用针对性方药。痰分有形和无形,有形之痰可见,无形之浊潜伏于人的肺脏,所以对无形之浊要采用搜络剔浊的方法。祛痰药物有: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紫、贝等。剔浊的药物有:僵蚕、地龙、穿山龙、威灵仙、川芎、郁金、水蛭、蜈蚣、石菖蒲等。
(二)治源畅流
治病必求其本,是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的基本准则。不是见咳止咳,见痰化痰,见喘平喘,而是“追求本原,审因论治”,就是要寻找滋生痰涎的因素,辨别痰的性质,采取“因势利导”、“制源畅流”的方法。“制源”就是减少痰液的来源,例如,由伤风感冒引起的痰多,给予疏表剂;由脾胃湿盛而痰聚者,给予健脾化湿剂。“畅流”就是已经分泌的痰涎,加强气管黏膜的祛痰功能,使分泌减少,咯吐爽利,气急胸闷就会缓解。同时继发感染也会因之而减少。马艳东主任中医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认识到单用抑止咳嗽的药物效果并不好,相反会导致咳嗽迁延不愈,成为喘咳、喘肿之渐,一般尤其肺病早期不用敛肺之品,如乌梅、诃子等药物,以免敛邪入里,闭门流寇。
(三)治肺不远温
马师多年的临床体会认为,肺病多寒,治肺不能远温。痰饮是咳喘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对于痰饮或痰瘀伏肺者,在用药方面应宜偏温为主,因为痰瘀为阴邪,慢性咳喘疾患以肺气虚、肺阳虚、痰饮内伏、痰瘀浊互结为主要病理基础。故临证时,应排除对标象的顾忌,施以温散、温化、温通等治本之方药。
1、寒饮化热者,应以温化寒饮为本
慢性咳喘疾患多以感寒而发(约占90%以上,这也是为什么天气寒冷发病高的原因),病程日久,虽有咳痰白黄相兼,舌质红黯,苔黄腻等寒郁化热证,但根据治肺不远温的原则,采用温化寒饮为主,同时根据痰瘀伏肺为慢性咳喘病的夙根,而辅以涤痰、祛瘀、化浊、理气平喘的方药治疗,临床每获良效。
2、阳虚痰瘀化热者,以温补阳气、涤痰祛瘀化浊为主,不能一味清泄
慢性咳喘疾患缓解期多以阳气虚弱、痰瘀伏肺证并见,属虚中夹实证,故治以温补阳气与清热解毒同施。如不温阳,痰瘀症状不好改善。阳气不足,无力温散痰瘀,痰瘀不去,重伤阳气,形成恶性循环。临床呈现阳虚证与痰瘀化热证并见时,而阳虚为其根本,故在温补阳气的基础上,施以双花、连翘、黄芩之类。尽管在夏天,阳气当令之时,也要注意阳气的补益。
(四)勿忘活血祛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