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成因与治疗思路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成因与治疗思路
腰椎间盘突出是指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这是一种病理改变,或影像学表现。几乎是人类衰老过程中并不可少的变化,并不是一种疾病。
根据文献报道,无症状的人群中,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率很高。有研究对102例无症状的志愿者进行了MRI扫描,年龄14-82岁,平均46.3岁,结果发现椎间盘突出、纤维环撕裂、髓核退变的比率分别为 81.4%、76.1% 和 75.8%。
另外有长期随访研究发现,这些存在椎间盘突出的志愿者与后续是否出现腰痛以及腰痛的持续时间并没有相关性。
腰椎间盘突出症,则是指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症。其诊断标准是:①腿痛大于腰痛,主要局限于坐骨神经或股神经支配区;②皮区感觉异常;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角度小于正常的50%,或健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④具备肌肉萎缩、无力、感觉减退以及腱反射减弱等4项中的2项;⑤与临床表现相符的影像学改变。
也就是说,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要有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改变(影像学表现),还必须有相应神经结构损害的临床表现,疼痛麻木等具有根性分布的特征。因此,即使影像学上存在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并且腰部、臀部或大腿等处也存在区域性疼痛,如没有神经根性分布的规律,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值得商榷的。准确的说,在腰椎阶段,只有突出的髓核压迫了神经根才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成因是什么?无症状椎间盘突出对人体有没有影响?需不需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目的和重点是什么?什么样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手术治疗?这些问题是人们应该关心的问题。
腰椎间盘突出的成因:
1、纤维环退化与髓核水分含量降低。青少年人的椎间盘含水量多,弹性好。成年后椎间盘含水量逐渐减少,弹性逐渐变差。椎间盘高度逐渐下降。骨盆以上身体的重量从头部开始向下逐渐叠加,承重最重的就是最下面的椎间盘。所以出问题的都是最下面的一到三个椎间盘。
2、椎间盘受力不均。在脊柱的垂直轴上各相关阶段的脊椎骨在矢状面、水平面、冠状面上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导致椎间盘承受的载荷不均衡造成部分方向的椎间盘受压、营养不良形成纤维环的不均衡退化,出现薄弱环节。不经意的运动就会造成某一方向的纤维断裂。
3、脊柱曲度发生改变。美国脊骨神经医学有一个论断,脊柱曲度的变化影响人体30-40年的寿命。脊柱侧弯、颈曲、胸曲、腰曲、骶曲的变化都使椎间盘的压力发生改变,导致椎间盘突出。
在腰椎间盘突出的基础上,椎体的旋转倾斜以及椎小关节的紊乱导致椎间孔的高度和宽度发生变化,椎间孔变形狭窄,加之髓核膨出、突出、溢出对神经根的压迫刺激。局部环境(肌肉韧带的损伤、风寒湿痹等)的诱因造成的炎性刺激,共同造成了神经根刺激症状。
临床医学是循证医学,目的是解除临床症状。一般认为无症状椎间盘突出是不需治疗的。往往告诉病人,等到有症状时再进行治疗。意思是“等”。现在我们认为,要去除病因就不能等。造成椎间盘突出的病因,也是造成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有无症状只是时间和程度的区别。
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目的和重点在于:
1、恢复脊柱的力学平衡,去除纤维环的不平衡压力,修复损伤退化的纤维。
2、矫治相对移位的椎骨和椎关节,恢复椎间孔的通畅。
3、消除炎性刺激造成的椎间孔内容物的肿胀,解除神经根粘连从而去除临床症状。
经过这样的治疗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可以快速缓解,并取得长时间的临床效果。资料显示,椎间盘破裂后溢出的髓核可以自溶。只要恢复了椎间盘的均匀载荷,纤维环的修复也是完全可能的。
那么,什么样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手术治疗呢?
大家公认的手术指标是:诊断明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
1、出现马尾综合征或急性严重的局部麻痹或麻痹进行性加重。
2、伴有顽固的神经根性疼痛(吗啡不能缓解)。
3、经系统的保守治疗6-8(12)周仍不能缓解。
这些公认的手术指标,经过有效的保守治疗,80%以上手术适应症症状是可以缓解或完全消失的。只有经过保守治疗6-8(12)周症状还在进行性加重的患者,才应该做手术治疗。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椎间盘切除术都是可以避免的,并且没有任何长期损害。
因此,不要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名义,轻易把椎间盘给切了,请高抬贵手,手术并非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