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乙肝疫苗,您需要了解这些内容
乙型肝炎病毒(乙肝,HBV)是血源性病原体之一,医护人员因职业接触而暴露于血液、体液、分泌物的机会多,因此,感染高风险部门的医务人员会建议接种乙肝疫苗。然而,在接种乙肝疫苗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困惑。接种乙肝疫苗,您需要了解下面这些内容。
1、若暴露着为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无需预防性注射乙肝疫苗,因为,无论打多少支乙肝疫苗,都不会产生相应的保护性抗体。
2、如果暴露着曾经感染过乙肝,只剩下核心抗体为阳性,而保护性抗乙肝表面抗体始终不能自己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注射乙肝疫苗,促使表面抗体产生。
3、乙肝疫苗接种:0,1,6月方案为目前全球HBV疫苗应用最早、最广泛的方案,0,1,2的方案比较少用。接种第一针疫苗后,多数抗-HBs仍为阴性或低于检测值下限;接种第二针疫苗后一周左右,抗-HBs才转为阳性,即开始接种后35~40天对HBV有免疫力;接种第三针疫苗可使抗-HBs水平明显升高,延长保护年限。
4、还有一部分人原来是隐性感染者,病毒呈低水平复制状态,乙肝五项检查正常,这种人注射疫苗后不会有表面抗体形成。
5、还有少数人有保护性抗体,但仍患有乙肝,是因为乙肝病毒发生变异后,变成新结构、新属性的病毒变异体,原来体内的抗体对新的变异株没有免力,就失去了预防作用。
6、育龄妇女若在接种疫苗期间妊娠,无需特别处理,且可完成全程接种,因为乙肝疫苗对孕妇和胎儿均无明显不良影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一版》。
7、乙肝五项均阴性,但是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产生抗体的原因及对策?
接种乙肝疫苗不产生保护性抗体的原因
(1)对于乙肝疫苗接种无应答者,首先考虑接种乙肝疫苗的种类、剂量、纯度、免疫方案和注射部位是否正确(儿童和成人乙肝疫苗接种部位以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最佳,效果优于臀部。这是因为上臂三角肌肌肉发达,皮下脂肪层薄。而臀部的脂肪层厚,疫苗接种后抗原未达到臀肌而仅在脂肪层中,延缓进入血循环,从而影响疫苗与巨噬细胞的接触和淋巴细胞的反应不能将抗原提供给免疫活性细胞;同时,抗原在脂肪中存在时间长,可因酶的作用而变性),如果不正确,需要纠正后再观察一下。
(2)疫苗无应答者自身存在一些问题:
①隐匿性感染。有乙肝家族史,或经常和乙肝患者接触的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出现隐匿状态。这些人感染的HBV较少,查血液发现不了HBV标志物,但这些人的肝细胞可检查到HBV的踪迹。
②遗传因素:存在基因缺失或异常,这些人接种乙肝疫苗就会不产生抗体
③早产儿、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缺陷者等有类似情况的人不易产生抗体,如晚期肾病、器官移植后、艾滋病感染者等,应答率较低。
对免疫低下或无应答者:
(1)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ug)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1针60ug或3针20u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并于第二次接种乙肝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仍无应答,可再接种1针60u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2)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新生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保护期可超过22年。人体主动产生抗-HBs后,具有免疫记忆,即使抗-HBs转阴,再次接触HBV, 机体也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抗-HBs。 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mIU/ml,可给予加强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