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衡水市中医医院>>科室与医生 >> 科室导航 >> 职能科室 >> 医务科 >> 规章制度

中医技术项目操作规范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09日本文出处:本站原创
头针技术操作规程
区域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患,如
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无菌毫针、电针仪、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 
3.  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针刺方法。 
3.1  快速进针:针尖与头皮呈 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刺激区快速推进(不捻针)到相应的深(长)度(或用捻转法进针)。 
3.2  快速捻转:术者肩、肘、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
200 次/分,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捻转持续约 0.5~1 分钟,然后静留针 5~10 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在捻转两次。也可用电针仪代替手捻进行治疗。 
4.  在针刺及捻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5.  起针: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
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6.  操作完毕,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头部因长有头发,因此尤其须做到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2.  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觉疼痛时,应停止进针,将针身后退,然
后改变角度再进针。 
3.  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术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 
4.  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凡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
等症时,不宜立即采用头针。
耳针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耳针是在耳廓穴位用针刺等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
急、慢性疾病。 
【物品准备】 
治疗盘、无菌短毫针、0.5%碘伏、无菌干棉球、棉签、镊子、探棒、弯盘等。 
【操作程序】 
1.  选穴方法 
根据病情确定处方,在选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其方法有: 
1.1  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寻找,如有充血、变色、丘疹、脱屑、
凹陷处即是该穴。 
1.2  按压法:按疾病在耳廓上相应的部位,可用探棒(或毫针柄、火柴梗等)轻巧缓慢、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的敏感反应点、压痛点即为针刺耳穴。 
1.3  电阻测定法: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穴位)。 
2.  操作步骤 
2.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2.2  术者以拇、食二指紧拉耳轮后上方,首先在选用区内,以探棒由上而下寻找敏感反应点,具有压痛、变形、变色、水泡、结节、脱屑等特征的阳性反应点,即为耳穴。 
2.3  核对穴位后,用 0.5%碘伏消毒耳廓上所选定的穴位皮肤,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
定。 
2.4  术者以碘伏消毒手指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 0.5 寸短柄毫针,对准穴位刺入,
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2.5  病人感到局部热、胀、麻、凉,或有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
2.6  一般留置 20~30 分钟,痛证可留针 1~2 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歇捻针。 
2.7  在针刺过程中及留针期间,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8  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再涂 0.5%碘伏,预防感染。 
2.9  操作完毕,安排病人舒适的体位,整理床单位。 
2.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炎症或冻伤部位禁针。起针后如针孔发红,耳廓胀
痛,有轻度感染时,应及时用 0.5%碘伏涂擦,或用消炎药治疗,严防引起软骨膜炎。 
2.  孕妇禁用耳针,年老体弱,严重贫血、过度疲劳等情况,耳针慎用或暂不用。
3.  耳针比较疼痛,须病员配合接受治疗。注意预防晕针,万一发生就及时处理。 
4.  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时,应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
并在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手三阴经分别络于大肠、小肠、三焦,手三阳经分别络于胃、胆、膀胱,足三阴经分别络于肝、脾、肾,这些脏腑均位于腹部,此外,足阳明经别“入于腹里”,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阴经“入腹”,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任脉络“下鸠尾,散于腹”。所以,各脏腑病变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应,针刺腹部穴位,可以通调脏腑气血,从而治疗多种疾病。 
操作方法
一、穴位定位 
穴位主要有5个。 
1.肩部位于胸骨下端6cm,正中线双侧旁开lcm处。 
2.胸部位于胸骨下端7~8cm处。 
3.颈部及后头部 位于胸骨下部2~3cm处。 
4.腰部位于脐下6cm处。 
5.下肢位于脐下7~8cm处。 
二、取穴原则 
腹针取穴一般根据病变部位取其相对应的穴位。 
三、操作 
以32号5cm(1.5寸)长的毫针,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留针20分钟,间隔5分钟行针1次。 
主治病症 
主治落枕、肋间神经痛、肩部扭伤、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用腹针疗法。分别取相对应的颈部、胸部、肩部、腰部、下肢部穴。也可配合体针疗法。 
注意事项
腹腔中脏器较多,故针刺时应做好体验,注意避开大血管及脏器,对肝脾肿大、胃下垂及膀胱充盈者,尤应注意。
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三棱针古称锋针,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证的作用,既适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三棱针、0.5%碘伏、棉签、弯盘等。
【操作方法】 
常用刺法有以下几种: 
1. 腧穴点刺
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规消毒皮肤、针尖后,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0.3 cm,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
2. 刺络
用三棱针缓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
3. 散刺
又叫豹纹刺,按不同疾病有两种不同刺法: 
3.1 顽癣、疖肿初起(未化脓),严密消毒后可在四周刺出血。
3.2 扭伤、挫伤后局部瘀肿,在瘀肿局部消毒后如豹纹般散刺出血。
4. 挑刺
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经过严密消毒过的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调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也可再刺入0.5 c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高,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 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3. 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刺法。
4. 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预防晕针。
5. 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注意预防晕针。
2. 由于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
3. 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
4. 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
5. 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3~5次为一疗程。急症也可每日治两次。如治疗需出血较多者,每周治疗1~2次为宜。

皮肤针法
皮肤针法是以特制的多支短针组成的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是由古代九针中“镜针”演变而来。十二皮部与脏腑、经络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皮肤针的针头呈小锤形,针柄一般长15—19厘米,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针盘下面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所嵌不锈钢短针的数目不同,可分别称为梅花针(五枚针)、七星针(七枚针)、罗汉针(十八枚针)等。现代又创用了滚刺筒,即用金属制成的筒状皮肤针,具有刺激面积广、刺激量均匀、使用方便等优点。
   (一)操作方法
   1,持针式  手握针柄后部,食指压在针柄上。
   2.叩刺法  将针具及皮肤消毒后,针尖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
   3.叩刺的部位  皮肤针叩刺的部位一般分为循经、穴位、局部叩刺3种。
   (1)循经叩刺  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海,能调节一身阳气;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于膀胱经,故其治疗范围广泛。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部位,因其分布着各经的原穴、络穴、郄穴等,可治疗各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
   (2)穴位叩刺  是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疗。临床上常于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处进行叩刺。
   (3)局部叩刺  是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
   4.叩刺的强度  叩刺强度是根据刺激的部位、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的不同而决定的,一般分轻、中、重3种。    
   轻刺激  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病人无疼痛感为度。适用于老弱妇儿、虚证患者和头面、五官及肌肉浅薄处。
   中等刺激  介于轻重刺激之间,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觉疼痛。适用于一般疾病和多数患者,除头面等肌肉浅薄处外,大部分部位都可用此法。
   重刺激  用较重腕力进行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觉。适用于体强、实证患者和肩、背、腰、骶部等肌肉丰厚处。
   5.治疗时间  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可间隔3—5日。
   (二)适用范围
   皮肤针的适用范围很广,临床各种病证均可应用,如近视、视神经萎缩、急性扁桃腺炎、感冒、咳嗽、慢性胃肠疾病、便秘、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痛经等。
   (三)注意事项    
   1.针具要经常检查,注意针尖有无钩曲,针尖是否平齐,滚刺筒是否转动灵活。
   2.叩刺时动作要轻捷,正直无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疼痛。
   3.局部如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急腹症也不宜使用本法。
   4.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5.滚刺筒不宜在骨骼突出部位处滚动,以免产生疼痛和出血
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人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故对某些
疾病能提高疗效。
    (一)用具及常用药液
    1.用具  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的针头为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
    2.常用药物  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常用的药物有以下3类:
    (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2)维生素类制剂:维生素Bl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3)其他常用药:5%-10%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碱、加兰他敏、强地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    
    (二)穴位的选择    
    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也可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软组织损伤者先取最明显的压痛点。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位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位,并宜选用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三)操作方法
    1.操作程序  根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同选用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人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人药液;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人;急性病或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推人药液。如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头向几个方向刺人注射药液。
    2.注射剂量  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作小剂量注射时,可用原药物常规剂量的1/5-1/2。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头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耳穴可注射0.1毫升,四肢部可注射0.5-2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1毫升,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葡萄糖注射液10—20毫升。
    3.疗程  急症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1疗程。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疗程间可休息3—5日。
    (四)适用范围
    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如痹证、中风、痿证、扭挫伤、面瘫、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头痛、失眠、心悸、心痛、高血压、眩晕、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痛、泄泻、痢疾、乳痈、肠痈、淋病、风疹、痤疮、银屑病、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中耳炎、鼻炎、痛经、不孕症、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五)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药物的有效期、药物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此药。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使用亦当谨慎。
    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此外,应注意穴位注射法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5.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穴不宜用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